保障糧食安全在自給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進口
中國糧油儀器網通過多方打聽獲悉我國對玉米進口的依賴度增加。中國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5日表示,中國將增加玉米進口至約2000萬-3000萬噸,以彌補國內供給短缺,同時維持小麥和稻米的自給自足率。中國可能修改糧食安全戰略,允許玉米的自給自足率降至80%左右。
我國是人口大國,允許玉米的自給自足率降至80%左右 ,會不會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
“中國根據農業資源稟賦,一部分品種如大豆、玉米可以適度增加進口,更好地滿足國內的需要,這對穩定國內糧食市場是極其重要的。”6日,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國祥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這一預期變為現實,仍然需要數年的時間。”卓創資訊玉米行業分析師徐曉苗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玉米進口量會逐年放大,但國家對玉米的自給率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
玉米進口創新高
今年以來,玉米進口量依然維持高位。據統計,繼5月和6月分別環比減少84.12%和88.25%后,今年7月,中國玉米進口量急劇反彈,當月環比上漲829.27%。7月出口量則環比下降37.7%,同比下降88.33%。除2月以外,今年1-7月有6個月出口量同比下降。
分析師和行業研究人士稱,2013年度中國玉米產量有望實現第4年增長,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而進口量也將創下歷史最高。
“隨著肉蛋奶消費增加,飼料用糧需求也會增加;此外,玉米產業鏈條長,產品上千種,玉米深加工擴大,也會帶來新的需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1日表示,因需求不斷增加,中國將逐步擴大玉米進口。
美國農業部8月下旬稱,雖然其國內玉米增產,但中國幾周內已購入美國新季玉米300萬噸,去年僅80萬噸。
除了依賴美國,我國近年來還向更多的國家開放玉米市場。繼2012年11月開始從烏克蘭進口玉米后,上月又允許阿根廷玉米進入內地,玉米出口國巴西也將敲開中國的大門。
不會對國內市場造成替代性沖擊
“進口增加,主要還是用國外玉米來加工產品,有利可圖;使用國內玉米,相形之下,短期內難以攻克玉米生產效率低、加工轉化率低的難題。”徐曉苗表示,正常年景,中美兩國玉米單產能夠有穩定表現的情況下,近幾年國內外玉米價差平均在100元/噸以上。
“國內價格跟國際價格形成差價的主要原因是糧食生產成本比較高。”李國祥對導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都上漲得比較快,農戶的經營規模沒有相應擴大,價格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
除了成本因素,與我國的特殊收購也有很大的關系。“為了保護農民利益,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或零售儲備價格,使得我國的糧食價格跟國際市場價格之間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李國祥說。
進口量持續增加對于糧食安全有何影響?
“國際上公認的糧食安全中,最主要的是口糧安全。”李國祥表示,我國的口糧主要的是小麥和稻谷,目前小麥、玉米、稻谷 、大米及棉花等農產品進口在我國均有關稅配額制度,可以保證進出口量不至于對國內市場沖擊太大。此外,進口主要是出于補充國內缺口和儲備目的,不會在大范圍上對國內的糧食市場造成替代性沖擊。
“玉米進口量目前僅占國內玉米產量的2.5%,且由于我國玉米進口實行配額制,即使配額完全用完也只有720萬噸,僅占國內玉米消費量的3%左右。”徐曉苗表示,目前僅是借進口玉米參與國內市場競爭的機會,先緩解加工企業的成本壓力;同時讓國內玉米生產加工行業接觸到危機,主動繼續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加工轉化率。
韓長賦也表示,保障糧食安全并不是“萬事不求人”,要在優先保證主糧自給的前提下適當進口。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m.10xin10y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