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增產需要更多穩定手段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2013年全國夏糧再獲豐收,總產量達13189萬噸,比去年增加196萬噸、增長1.5%。而此前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九連增”,在近些年自然災害頻發的不利形勢下,我國糧食生產交出的這一答卷來之不易。這不僅標志著合我國糧食綜生產能力已邁上新臺階,也為應對經濟波動和宏觀調控創造了有利條件。
業界人士分析認為,在我國強調統籌推動穩增長與調結構的背景下,糧食連年增產為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奠定了基礎。因為只有保障了最基本的糧食安全,我們才有能力應對其他棘手的經濟問題。因此,夏糧增收對于下半年宏觀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我們也應當看到,在生產要素投入、資源及環境壓力的制約下,我國糧食生產面臨著許多困難,尤其是目前糧食產量基數已經很高,未來增產的難度增大。因此,不論是黨的十八大還是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一再強調,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糧食生產的緊繃之弦不能放松,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的大局穩定。
長遠來看,我國糧食生產存在著土地投入的剛性制約,雖然過去九年間,我國糧食種植面積增加1.78億畝,增長11.9%,但隨著土地荒漠化加劇以及工業用地的增加,農村的不少優質耕地被占用,而返耕和復墾難度加大。所以業界普遍認為,未來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的潛力不大。事實上,我國九年的糧食增產三分之一靠擴大面積,三分之二靠提高單產。如要實現糧食增產的可持續,就必須提高農業生產率,多措并舉注入新的增長元素。
釋放糧食增產潛力,需要調動各種要素向農村投入,特別是夯實農業基礎設施這一基礎。過去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大量生產要素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土地、資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集中,不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城鄉居民收入上,均形成了明顯的“剪刀差”和城鄉二元結構。許多地區的農業水利設施還是上世紀70、80年代修建的,農業基礎設施落后造成了農業生產條件薄弱,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而在傳統的單戶經營的生產方式下,農戶難以組織大規模資金進行農田水利修建,因此需要國家繼續在財政支出上向農村傾斜。過去五年,中央財政支持“三農”累計支出達4.47萬億元,年均增長23.5%。而根據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我國將大幅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并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諸多舉措將進一步改善我國農村的生產條件。
釋放糧食增產潛力,需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從2003年開始,以“三減免三補貼”為標志,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費,使農民走出了“積累莫返之害”,不但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增收也實現“九連快”。而且,隨著土地流轉規模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增加,糧食單產能力持續增加,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土地撂荒現象不斷減少。但是,近年來由于農資價格持續上漲,給糧農生產帶來不小的壓力。要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仍需要繼續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同時,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鼓勵農民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種植,依靠科技投入和生產組織形式創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釋放糧食增產潛力,需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放心保)。雖然我國農業保險推廣步伐在加快,但是整體來看覆蓋面依然較低,列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糧食品種范圍較窄,尤其是大災保險仍未廣泛普及。由于風險承受能力有限,許多農戶擔心遭遇突發性自然災害。要消除農戶種糧的后顧之憂,必須繼續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構建起防范農業風險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人多水少、人多地少始終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人口轉移以及老齡化趨勢,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在資源和生產要素投入瓶頸日益凸顯之際,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已經成為共識。這一方面需要解決農業基礎設施的歷史欠賬,擺脫糧食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另一方面需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培養新型經營主體和生產組織形式,讓有限的要素組合發揮出最大的產出效益。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國糧油儀器在線)部分新聞轉載自網絡,其目的是為給用戶分享傳遞更多知識信息,不代表贊同其文章的觀點內容,不對文章的真實性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