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穩定與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糧食安全穩定與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ㄒ唬┱l來種地?誰來養活中國?
美國學者布朗曾兩次提出“誰來養活中國”。這個問題曾經一度引發決策層的高度警覺,也曾經深深刺痛了我們的自尊心。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挺直腰桿回答,中國人自己來養活自己!誰讓我們有這樣的底氣呢?千千萬萬的中國普通農民!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目前,大量分散的小規模農戶仍然是養活中國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傳統農業經營戶不斷衰退。我國現在進城務工人員超過2.4億,城市化進程,每天都以吞并20個行政村的速度使農村逐步“萎縮”。如此下去,若干年以后,農村是否會從地理概念、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等方面逐漸消失?中國的自耕農群體是否也會伴之而逐漸破產或消失?目前,農村勞動力供給不僅面臨著只剩下婦女、老人、兒童組成的389961部隊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缺乏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問題。我們不只出現了“民工荒”,還出現了“農民荒”。我們不禁要問一句:“十年之后,誰來種地?誰來養活中國?”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期,中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新型經營主體正在不斷影響和改造著傳統農業。在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減少的背景下,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等主體正在迅速壯大,很多農產品生產已經形成了“公司+基地”、“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此外,培育農村專業生產經營大戶,已成為提升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規;洜I、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帶領廣大農民致富的當務之急。但是,目前的體制機制還未理順、政策扶持亟待到位、土地流轉不夠暢通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專業大戶的進一步發展。只有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夠加以解決。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經濟體制逐漸由計劃向市場轉變,同時也催生了公共服務職能的轉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傮w而言,公共服務機構不斷調整完善,向兼顧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供給,協調專業性服務與綜合性服務有機結合的方向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維護農民的經營利益,提高農戶在市場經營中的地位。但條塊分割、農村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等問題依然存在,極大地壓縮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活動領域;龍頭企業雖然可以有效為農戶提供資金、技術、信息等服務,但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與帶動農戶的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世界農業發展進程中,各國都依存于本國社會經濟條件,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新大陸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已經形成了規;r場生產經營模式。在美國,一系列政策使得土地經營者權益得到保障,又通過技術進步降低了經營風險,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大型農場規模化經營的各種成本。而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雖然其農業生產經營凸顯了很強的組織性和高效性,但是在食品供給與國家安全上仍具有很大的弊端和風險。日本政府雖然制訂了完善的法規,但是經濟政策調整經常失誤,加之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的快速流失,使得日本農業的發展偏離了預想的農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反而進一步削弱了農戶的經營和生產能力。歐盟國家例如法國、英國的情況居于前兩者之間。法國因自由貿易主義政策付出沉重代價后開始反思以往的經濟政策,轉而高度關注農業問題,并采取措施對農業及農民予以大力保護。1992年歐洲共同農業政策實施后,農民獲得了按生產經營規模發放的直接補貼,農民獲得的直接補貼已經占其收入的 25%以上。20世紀末,法國政府又加強了對農業環境的保護,推進其農業補貼政策進入新的改革階段。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區域經濟發展、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差異很大,農業發展也因此呈現出多層次和不平衡性;谶@種情況,《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將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指導方針,按區域劃分為重點推進、率先實現和穩步發展三大類。重點推進區域具有地勢比較平坦、水土資源比較豐富、生產技術比較成熟等特點,從而為農業生產經營規;峁┝肆己没A。針對該區域的特點,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的主導思路是發揮種養大戶對傳統承包經營戶的帶動作用,健全農業科技培訓體系和信息服務網絡,加快對專業大戶的培育進程。同時,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提高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經營水平。但考慮到農業安全問題,不鼓勵大型資本直接租種農民土地。率先實現區域是我國集約化農業、規;r業和多功能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而該區域的現代農業經營與建設主體發展速度快、創新模式多,農業生產或服務企業也逐步呈現出集團化、產業化、集群化的發展趨勢。適應這一發展趨勢,需要加強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主體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同時鼓勵物流企業、代理商、配送中心、批發商等經營主體加入進來,構成現代農業基地和園區。穩步發展區域主要指草原生態經濟區。由于該區域突出生態保障功能,政府對農業環保措施的補貼政策,對農民采取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的鼓勵政策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公共服務機構、專業合作社、相關協會等農業組織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組織和實施工作也會增強農業環保效果。這些組織可以利用專業優勢,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咨詢和服務,推廣可持續農業研究新成果,并且宣傳環保型農業的內容和意義。還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提供經營管理荒地、診斷土壤問題、銷售有機肥料、開辟綠色觀光、宣傳農業環保等創新型服務。
(二) 未來糧食生產的潛力何在?
首先,要不斷加強耕地保護措施。根據測算,東南沿海省份工業產值每增加1萬億元,它們的糧食播種面積就減少87.1萬公頃。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分析預測了中國在未來的可耕地改變為非農業用地方面的主要趨勢,并根據這一趨勢測算了未來耕地數量和可能達到的糧食生產潛力。通過研究,我們認為農業結構調整、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將是未來耕地總面積數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為了保障糧食生產,就必須維持優質的農用耕地,必須通過經濟激勵機制和行政措施,提高非農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研究顯示,加強耕地保護措施,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將對保證可耕地數量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起到顯著作用。
其次,要逐步實現節水農業。水利對糧食生產貢獻率在40%以上,足夠的水資源量是糧食安全的硬指標。目前來看,我國水資源存在著區域性、季節性的不平衡,而且淡水資源污染嚴重,只有走農業節水之路才能保障糧食安全。近20年來,全世界的噴灌和微灌面積平均以每年超過30%的速度增長,總面積已達到2400多萬公頃,美國54%的灌溉面積采用噴灌和微灌技術,以色列則全部采用微灌和噴灌,其中微灌占一半以上,歐洲國家的噴灌和微灌面積占灌溉面積的比例都達到了80%以上。我國節水灌溉近年來發展也很快,其中噴、微灌面積年凈增300萬畝以上,噴微灌面積之和達到6600萬畝,增速居世界第一。但是,噴微灌面積占總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仍然很小,僅占不到10%。這一方面說明,我國的灌溉技術相對落后,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業用水具有很大的節水潛力,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解農業用水的短缺狀況。
第三,要加快中低產田改造。農業綜合開發20多年的實踐表明,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走出了財政支持農業生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條新路子。數據顯示,2010年底,中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當然現在也有一些新的數字。但是,不管耕地數量多大,我們都應當看到,平均而言,耕地中有78.5%的中低產田,其中,中產田面積占37.3%,低產田面積占41.2%。針對不同土壤的障礙因素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產力、挖掘糧食生產潛力的重要途徑。中低產田改造的基本原則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先易后難、分期實施、以點帶面、分類指導,搞好技術開發,注意遠近期結合,并與區域開發、生產基本建設等緊密銜接。中低產田改造不單純是提高當年產量,而是著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耕地特別是要進行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基本建設。中國糧油儀器在線 http://m.10xin10yi.com